桃園縣地名考:

桃園市:

地名意義:光緒十四年清廷丈魚鱗冊上登載為「桃園」。在廣義桃園臺地之北部,其東北隅為林口臺地(坪頂臺地)西南部;大多地域占居番仔寮臺地之北半部。境內有南崁溪及其支流茄苳溪,從東南方向西北方貫流。

本市一帶係乾隆初葉,客籍墾首薛啟隆所墾,初稱「虎茅莊」,後來有移民在此遍植桃樹,花期紅雲搖曳,乃改稱「桃仔園」。一直至光緒年間,「桃仔園」與「桃園」並稱。光緒十四年清廷丈魚鱗冊上登載為「桃園」。清末光緒二十年前後,本市轄域屬台北府淡水縣桃澗堡轄域;日據前期,光緒二十一年(一八九五,日明治二八﹞隸臺北縣桃澗堡。光緒二十三年(一八九七年,日明治三十年)屬臺北縣桃仔園辦務署桃澗堡。光緒二十七年(一九O一年,日明治三四年)為桃仔園廳轄管。宣統元年改為桃園廳桃澗堡轄域;日據後期民國九年(一九二O年,日大正九年)屬新竹州桃園郡桃園街。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,改為新竹縣桃園縣桃園鎮。三十九年十月間調整原縣市行政區域,本市屬桃園縣桃園鎮管轄。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升格為縣轄市,為桃園縣桃園市。

中壢市

地名意義:台北至新竹中途點謂中壢

地名年代時間:清代~迄今

中壢原稱澗仔壢,據《中壢市概況》沿革中稱澗子壢,于乾隆五十年(西元1785年)改稱「中壢」。但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,嘉慶十年(1805年)尚稱新街為「澗仔壢新店街」。但筆者所收集的古文書中,清道光年間尚有始用澗仔壢,故澗仔壢和中壢兩名均同時使用。

蘆竹鄉:

地名意義:閩南語對竹纇之通稱。

雍正八年福建南安人陳仲日兄弟始墾於此,伐竹為社,因稱蘆竹厝,按閩南語之蘆竹為對竹纇之通稱,一般作為房屋建材者為桂竹或毛竹,並非專指溼地所生之葦纇.日本據台前期,改回原名蘆竹厝庄,隸桃園廳桃澗堡南崁區,光復之後改稱蘆竹.

八德市:

八德得名由來傳說有二:

1、其一為始墾之清乾隆六年(西元一七四一年)時,所謂之「八塊厝」分別為「莊頭」、「莊尾」、「稻埕頭」、「連城」、「舊城」、「城外」、「公館」、「租倉」,其詳細地址多已無法確定,僅知「莊頭」在今八德國小之西,為唐山旺所建;「莊尾」在莊頭之北,三元宮之西;「連城」乃邱、廖二姓所居,為兩幢堡壘型相連之房屋,今村北長興路上尚有連城橋之名,茄苳溪經此一段稱連城溪;「城外」即今農會旁;「租倉」乃納儲租穀之倉庫為鄭姓所居,以上五處連同稻埕頭均在興仁里內;另外「公館」為官倉之所在,於「更寮腳」底,即今瑞豐、瑞祥、瑞德里交接處;「舊城」在「崙仔」邊,於今之福興里。

2. 其二為清乾隆十年(西元一七四五年)閩、粵移民自南部北移至此,居住下來的有八姓,即謝、蕭、邱、呂、賴、黃、吳、李姓,每姓各築一屋,故得「八塊厝」之名。
『八塊厝』,民國九年改稱『八塊』;又於民國二十五年改名『八德』。而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,於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一日正式升格為八德市

龜山鄉:

本鄉早期稱龜崙社,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改為新竹縣桃園區龜山鄉,民國三十九年桃園設縣而更名為桃園縣龜山鄉,村里行政組織共分為新路、龜山、山頂、兔坑、楓樹、舊路、公西、大崗、南上、大坑、嶺頂、龍壽、牛角等十三個村。民國五十五年,自新路村分出陸光村。民國五十五年自楓樹村分出精忠村。民國七十一年自龜山村分出大同村,新路村再分出中興村,山頂村再分出山福村,山德村等合計十九村。民國八十七年八月,本鄉因為工商業持續發展,人口快速增加,行政區域再擴編為廿六村。增加了新嶺、幸福、文化、南美、福源、迴龍、龍華等村。民國九十一年十月,由於本鄉大坪頂地區土地重劃,開發快速,人口持續增加,行政區域再擴增了大華、大湖、新興、長庚村,使得本鄉的村里行政組織增加為三十個村。

平鎮市:

地名意義:往昔地處交通要衝,常有盜匪出沒劫掠,乃設張路寮,以維治安,後來地方歸於平靜,乃寓意為鎮護行人平安之處,故稱之「安平鎮」。

原稱張路寮。因地當楊梅地塹東段出口處,往昔經大湖口至中壢、桃仔園的道路,經過此地,為保護行旅安全,設有張望寮之處。張路寮意即在路邊設置之張望寮,因之名。張路寮因地當交通要衝,旅賈絡繹不絕之處,乃吸收人口之集中,形成村莊後乃寓意鎮護行人平安之處,故改稱安平鎮。

在現今的平鎮市裡有東勢、南勢、北勢的地名,惟獨少了西勢。其實以往也有西勢這個地名,應該是靠今埔心、楊梅一帶,但西勢的名稱容易誤為「西逝」,實在不雅,人民居住也頗不安,後來為求當地居民及往來人眾的平安,而改稱為安平鎮。

楊梅鎮 ( 別名:楊梅壢 )

地名意義:因當地之植物與地貌二者而名。

地名年代時間:民國九年(1920)~迄今

廣義:指今楊梅全鎮35里行政區。

狹義:指今楊梅溪、老坑溪之中、下游起,至兩溪交會處之間的市街區,亦即介於龜山、伯公山與今火車站所連成之三角區塊(今楊梅、紅梅、楊江、梅新四里)。

清初有客家墾拓先民之一支,沿社子溪而上,至三溪(老坑、楊梅、頭重三溪)交會處河谷(客家人稱坑、壢)地,所見盡是結實累累之楊梅樹,乃有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諸協和墾團將當時已開墾完成之三個村落,由下而上分別命名為水尾、楊梅壢、老坑三庄,此楊梅壢名之肇始。其中楊梅壢日後發展成主要之市集區。道光十一年(1831年)設有公廨,次年(1832年)楊梅壢之開莊大廟錫福宮建廟於伯公山。隨年代逐步開發拓展,至光緒十一年(1885年) ,楊梅壢區所涵蓋範圍已東至草南陂、矮坪仔(即今埔心地區) ,西抵上四湖地區。及至日據初期設楊梅壢支廳,其所轄區域最廣,包含今之新屋鄉在內,亦即社子溪流域全部。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於今之老街設鐵路車站,民國十八年(1929年)鐵路改道,因車站北遷促成新街的開發。時至今日,由老街至新街一直是楊梅地區的行政與商業中心。

大園鄉:(地名別稱:大坵園)

地名意義:大片的旱田

地名年代時間:民初~迄今

昔日名為大坵園,泛指郭家族人之墾地.最早到此墾植者為廣東饒平人王克師,時在雍正年間.創建街市者則為郭光天後裔,王可能為郭家租戶.
清康熙年間閩南漳人移居此地,為了防禦粵人侵襲,就在住家、菜園四周築起土石城牆,並形成一橢圓型城堡.現今消費市場附近叫城後,中山南路叫南門,中華路郵局附近叫北門皆因此得名。
大園是大園鄉行政中心,交通發達,位處交通樞紐,鄉級機關密佈.近年來住戶人口膨脹,幾佔全鄉人口的五分之一。

龍潭鄉:

地名意義:村落因緊鄰天然大水潭「龍潭陂」而命名,與大池塘同名。

地名年代時間:乾隆年間~迄今

早期是個小街市,日據時期逐漸發達,設有五條輕便鐵路運送貨物,後因鐵公路暢通而設落,石門水庫興建期間又興旺起來。

1.桃園縣誌:龍潭原稱龍潭陂,民國九年改現名,為老街溪上游之地。

2.淡水廳誌:乾隆十三年,霄裡溪通事知母六招佃挖建,龍潭附近賴此陂而富庶。

龍潭陂因行政區劃分,及都市計劃的限制,雖是商業區,但已被鄰近商區取代,逐漸沒落,老一輩人沿用「龍潭陂」,年青人慣用「龍潭」。

新屋鄉:(地名別稱:范姜古屋)

地名意義:新建之房屋之意

地名年代時間:清末~迄今

范姜族群原在東勢(現東明)發蹟,後因平埔族起草,殺害許多人,故遷至現今范姜古屋之現址,因當時目標明顯,故當地人以此建築物稱之。

在之新屋以及新生兩村,其實是後來沿著現今范姜古屋之遺址周邊發展而成,後更因新屋人口聚集,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為新生與新屋二村。

觀音鄉:

地名意義:發現石觀音的地方

清咸豐十年,竹北二堡石牌嶺莊農民黃某,往返耕作途中在此處小溪中,拾得一天然石,酷似觀音像,供於家中膜拜,稱為石觀音,靈驗聞名遠近,自此莊名亦稱石觀音.民國九年石觀音改稱觀音。

大溪鎮:

大溪昔稱「大姑陷」,地名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,以其稱大漢溪為「TAKOHAM」之音譯而來,也就是泰雅族語的「大水」。據淡水廳志記載,乾隆年間漳州漢人移民大溪開墾,居住於月眉一帶,因嫌大姑「陷」字不吉祥,遂依月眉位於「河崁」之地的天然地勢,將「大姑陷」改稱「大姑崁」。同治五年(西元1866),由於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、李騰芳獲中科舉,庄民為彰顯地方之「科」舉功名,遂更易「姑」字,改名「大科崁」。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,策劃「山」地開發,並推廣樟腦產業,又將「大科崁」的「科
」加上「山」字頭成為「大嵙崁」。清日甲午之戰後,臺灣割讓給日本,西元1920年日本人又將「大嵙崁」改稱為「大溪」,沿用至今。

原為平埔族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的大溪,自清領時期漢族移民入墾後開始發展。1863年因為清英天津條約的修訂,增開打狗港(高雄港) 與淡水港為通商口岸,而舊名大嵙崁的大溪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,也是當時台灣最內陸的港口,可說是國際貿易通商的重要轉運港口之一。當時,還有桃竹苗農產品、日用品、茶葉、樟腦油等也都藉由大溪轉運。西元1892至1897年河運全盛時期,帆影終日不息,萬商雲集,和平路、中山路和中央路的商家達三、四百家之多!目前和平路、中山路老街的街屋仍以古典風華見證大溪曾有的繁華。

復興鄉:

鄉隸屬桃園縣,地理位置處於桃園縣的東南,西南接新清末劉銘傳以大嵙崁為〈大溪〉撫墾中心,主要開發目標即在本鄉。光緒十二年(1886) 劉巡撫為討伐反抗,率軍到本鄉北部,見大漢溪兩案河階形如三角板,故本鄉於光復初設鄉時,稱為角板鄉。日據時代隸屬新竹州,光復後分治為桃園縣角板鄉。迄至民國四十三年,改名復興鄉。日據時代自水源地至洞口都是茶廠,當時由「三井公司」經營,主要製造「日東紅茶」,運銷至美國。除了種茶之外,香菇、桂竹筍也是當地居民的重要農產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tdds 的頭像
    etdds

    買地賣地請找博裕 專營土地買賣~桃園縣各區土地.工業地觀音工業區龜山工業地大園工業地.請洽詢我03-4950220土地達人為您服務

    etd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